• 学校概况
    【郑州62中第十二届“行知杯”读书活动二等奖】人间悲欢离合 —读《活着》有感
      浏览:400次 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6-02   图文:涂海英   责编:教科室

    今天在刷到这样一句话:会者定离,一期一祈。官方是这样解释的:世上常会之人,也必有离散之时,相遇之人,也终将分开。这不禁让我想到余华的三部曲之一《活着》,这本书的主角叫徐福贵,徐福贵——徐徐飘来的幸福难能可贵,不过他的人生与他人所期待的恰恰相反。

    《活着》的开头就吸引住了我。描述了一个浪荡在乡间采集歌谣的汉子。余华并没有丢弃对生活细节的洞察:浪荡的人在乡下的温暖的阳光中打着哈欠;燥热的午后人们泼水,希望压住尘土和暑气;老人倚着年迈的古树,舒缓的唱着《十月怀胎》...... 这个开头富有诗意,是对土地的颂歌;同样,结尾亦是一个诗一样的结尾。在两首诗的宁静和馨香之间,是深沉如大河的故事。

    《活着》是作家余华三部曲之一,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。讲诉的是在大时代背景下,福贵的一生从地主阶级因嗜赌成性到输到一如洗,后因母亲生病去找大夫而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,南下,而后被解放军俘虏,几经辗转最终回到家,这时母亲已经去世了,自己的女儿凤霞因为发烧成了聋哑,以为分离悲惨的生活结束了,谁知是真正悲剧的开始。媳妇家珍得了软骨病,少了劳动力,无药可治,再后来小儿子有庆为救人被抽干了血,再后来女儿凤霞终于嫁人了,却因生孩子大出血而死,而后家珍也去世了,再然后女婿被钢板夹死了,外孙苦根被撑死了。最后只剩福贵一人,买了一头将要被宰的老牛,也叫“福贵”。没有过多的词藻,简简单单的叙述,却让人读完压抑的难受。那个时代的悲哀。为了一顿饭的温饱都竭尽全力。结局的那头牛,什么都懂,可是却无法改变命运,只有活下去,才证明自己真的来到过。

    我先从女儿那里了解了故事的梗概,得知福贵的一生如此曲折与坎坷。我不禁开始怀疑在,人在面临巨大的苦难和冲击的时候到底是为什么活着? 福贵后半辈子活的那么惨,甚至最后没有财富、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、梦想、执念,他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?最后的他究竟算不算是行尸走肉呢?

    余华先生曾说:“活着就是为了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。”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有股先天的隐忍的性格,对于很多人来说,活着就是去“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,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,无聊和平庸。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,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。活着本来没有什么意义,只是人类自作多情地为它加上许多头街,自我衍生出了恶轮回、勤致富这样无畏的因果,到头来还要埋怨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。所谓善恶论、因果论、只不过符合人类的认知,可以安慰人类的情绪,再被社会文化从古今将养起来,就成为“理所应当”。不过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合作、共享和生存,就把类似做好事一定有好报这样无理要求强附会成世间至理!

   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福贵惨不忍睹,会觉得命运无常。这是时代的悲剧,也是人物的悲惨。活着的本质就是活着,其他别的什么都不为;但是你若想掌握生命,尽力去做即可,因为那是你选择的、给“活着”套上的另外一层只属于你的含义,和生命的本质并不冲突

    故事结束,福贵的人生也结束了,他所在的人间充满了悲欢离合。如果活着的意义太难参透,就把安抚妥帖自己的感受当做当下目的,希望我们都能“纵有疾风起,人生不言弃。”!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涂海英

     

    只想说,如何看待《活着》,最能体现读者的鉴赏力。最后如余华所说,认为《活着》是一部高尚的作品。掩卷之后,反而兴起对生活的爱。

     

    版权所有:郑州市第六十二中学        豫ICP备18044647号-1
    学校地址:郑州市二七区碧云路18号,长江路与碧云路交叉口     Email:zz62z@zzedu.net.cn     联系电话:0371-68714479   扫码关微信公众号